样品申请

SAMPLE APPLICATION

高新区(滨江),全省最佳典型案例!

2021.08.31

8月30日上午,浙江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推进大会召开。王敏、李志龙、郑迪、丁昌钰、丁幼芳、陶峰、夏福志等区领导在滨江分会场参加会议。

此次大会部署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建设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全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此次大会中,高新区(滨江)被评为最佳典型案例。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大华股份董事长兼总裁傅利泉、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作为企业代表在主会场上台参与发布“亩均论英雄”3.0平台。我区中控研究院、明度、国芯、路先非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并接受表彰,瑞盟、中科微、长川、英飞特、启明、贝丰、国自7家企业在区分会场参加会议并接受表彰。

640.webp.jpg


高新区(滨江)为什么被评为最佳典型案例?

因为我们全省第一!

高新区(滨江)聚焦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紧盯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扎实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2021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7亿元,增长13.9%;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32.1亿元、增长16.6%;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22.4亿元,增长19.1%,发挥了工业大区的增长主引擎作用,连续两年成为全省唯一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浙江省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考核优秀单位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在全省42个工业大县中排名第一


一、紧抓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夯实产业基础优势)

1、做优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高新区(滨江)实施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建设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加大对集成电路企业的招引和培育力度,2021年上半年,全区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收99.1亿元,同比增长74.3%,形成国内领先的“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生态体系。

扎实推进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建成投用EDA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服务平台,与名校名企合作培养集成电路产业复合型技术人才,持续优化立足杭州、辐射浙江的公共服务环境。

为破解芯片产能供应不足难题,高新区(滨江)加快富芯、长川、大立、广立微、易兆微等芯片制造基地建设。

2、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强区

出台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软件名城建设组织实施116项研发项目,兑付补助资金4.4亿元。

打造软件产业高地,杭州高新软件园在科技部火炬软件产业基地排名第2位,拥有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10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40家,签约承办2020—2022年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积极提升软件产业品牌影响力。

抢抓信创产业发展机遇,与浙江大学、华为共建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协同区内外企业适配超360项软件系统,为全省数字化改革构建“根技术”和可信数字底座。

      3、错位发展智造供给产业

发挥信息服务企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供给产业,与省内工业大县错位合作、协同发展。

实施智造供给产业专项政策,对纳入培育对象企业由区级财政给予3年1000万元重点支持,激励引导信息工程服务公司由分包商向数字化系统解决问题总包商转型发展,累计21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

引进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2017—2020年共有73名企业专家选派至全省重点工业市、县服务当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占全省选派专家总数的37%。

推进建设智造供给特色小镇,2021年上半年,小镇企业实现营收43.8亿元,完成投资4.9亿元,已有10余个产业项目落点选址。


二、紧抓数字安防等标志性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

1、持续打造标志性产业链

聚焦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标志性产业链,推动高新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融合发展。2021年上半年,数字安防、通信设备、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营收分别增长27.8%、27.5%和15.7%。

积极拓展数字安防产业边界,加快视觉技术在视频监控、工业视觉、医学影像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成为杭州市建设国家数字安防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视谷”的核心区。

参与建设全省数字安防、生物医药产业大脑试点,推动龙头企业、行业大数据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公共服务,以数字化改革助推产业链协同发展,海康、大华、宇视等企业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上线数字安防产业大脑,为80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算法支撑服务。

2、发挥龙头企业引擎作用

紧盯龙头衍生、裂变项目,加大对企业创新业务扶持力度,支持其依托成熟渠道快速拓展市场。近年来,海康、大华的智能家居、工业视觉、智检、存储等新业务先后孵化落地,成为今年上半年拉动企业全系工业产值30%以上增长的最大动能。

扶优扶强专精特新特征明显的冠军型企业,建立梯队培育机制,累计培育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国500强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隐形冠军5家。

抢抓科创板机遇,加强与各交易所、浙江证监局、浙江银保监会的合作,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辅导企业上市,动态保持90家左右的上市后备企业,累计培育上市公司60家,其中工业企业28家,已成为浙江省“资本第一区”。

3、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实施楼宇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建立科技型园区(楼宇)评价机制,激励引导园区(楼宇)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入驻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等多元化属地服务。

打造一批小微企业园标杆,示范带动周边传统园区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累计拥有省级小微企业园35家,其中五星级小微园1家、四星级小微园5家,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8家。

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小微园在产业合作、协同创新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建立一批产业链共同体和创新联合体,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区近两年年均工业企业“小升规”超过3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均保持10%以上增长。


三、紧抓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厚植产业发展后劲)

1、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源

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引育创新平台。近两年集中引进落地杭州北航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海光生态合作中心、公安部一所检测中心滨江实验室等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公共检测检验中心。

积极推动企业与名院名所名企的产学研合作。近两年有12个项目中标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居全省首位;29个项目入选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占全省的1/5。

引导软件企业向硬件制造环节延伸。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认定国内首台套装备1项、省内首台套装备8项,数量全省领先。

2、充分保障企业发展空间

加快产业扶持资金兑付,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2021年上半年,全区支出产业扶持资金27.8亿元,约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7.2%。

成立产业项目前期办,组建工业运行专班,紧紧围绕项目推进,强化项目速度意识,向体制机制改革要速度、要效率。一般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时间由12个月缩减至6个月,重点项目向3个月目标提速。

建立工业项目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奋力抓好项目落点、开工、入库、入统各个关键环节,2021年1-7月,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5%、31.0%。

3、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加快制造业向空中、地下发展,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工业综合体开发利用模式和企业项目联建模式,充分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发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作用,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全区A、B类工业企业占比超70%,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宇视、大立、赛诺菲6家企业获评全省制造业“亩均效益”领跑者。

全区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1677.5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266.1万元、单位建设用地GDP达200.9万元,分列全省第1、2、3位,连续两年成为全省高新区“亩均效益”领跑者。


高新区(滨江)通过“强基础”、“补链条”和“提能级”,夯实产业基础,做大产业规模,厚植发展后劲,培育高新制造业、高能级平台、高成长企业,推动资源要素高效利用,在打造全国数字强区、千亿级标志性培育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扶优扶强、创新创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区经信